当前位置: 首页 新闻资讯 技术问答

SDNAND的工作原理

SD NAND-贴片式TF卡-贴片式SD卡-免费测试2025-06-0879

SDNAND(Secure Digital NAND)是一种集成了 NAND 闪存和控制器的存储器件,结合了 SD 卡的接口协议与 NAND 闪存的高密度特性,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、消费电子和工业领域。其工作原理可从物理结构、数据操作机制、控制器功能、接口通信四个维度解析:

一、物理结构:闪存阵列与控制器的集成

1. NAND 闪存阵列

  • 存储单元基础:由浮栅晶体管(Floating Gate Transistor)组成,每个单元通过电荷存储表示数据。根据存储位数分为:

    • SLC(1bit/cell):电压状态简单(2 种),速度快、寿命长。

    • MLC(2bit/cell)/TLC(3bit/cell):电压状态复杂(4/8 种),容量高但速度和寿命下降。

  • 块与页结构

    • 页(Page):最小读取 / 写入单位(通常 4KB~16KB)。

    • 块(Block):最小擦除单位(由多个页组成,通常 128KB~1MB),擦除后数据归零(全 1 状态)。

2. 控制器(Controller)

  • 核心枢纽:连接 NAND 闪存与外部接口,负责逻辑控制、协议转换和数据管理。

  • 组成模块

    • 接口模块:解析 SD/SPI 协议指令(如 CMD、DAT 信号)。

    • 固件引擎:执行坏块管理、磨损均衡、ECC 纠错等算法。

    • 缓存单元:内置 SRAM/DRAM 临时存储数据,优化读写性能。

二、数据操作原理:读 / 写 / 擦除的底层机制

1. 数据读取(Read)

  • 步骤

    • SLC:电压阈值区分 0V(逻辑 0)和 3V(逻辑 1)。

    • TLC:通过 7 个电压阈值区分 8 种状态(如 0V=000,1.5V=001 等)。

    1. 控制器接收主机读取指令(如 SD 协议的 CMD17),解析地址(LBA 逻辑块地址)。

    2. 通过地址映射表(FTL,Flash Translation Layer)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(块号 + 页号)。

    3. 向目标页施加读取电压(Vread),检测浮栅电荷:

    4. 读取数据经缓存校验后通过接口传输至主机。

  • 速度瓶颈:TLC 因电压状态多,需多次电压采样(如 Read Retry),读取延迟比 SLC 高 30%~50%。

2. 数据写入(Program)

  • 步骤

    1. 主机发送写入指令及数据,控制器缓存数据并计算 ECC 校验码。

    2. 检查目标页是否已擦除(全 1 状态),若否需先擦除对应块(擦除操作耗时约 1~2ms,远高于读写)。

    3. 对目标单元注入电荷(Program Voltage),通过分级电压编程(如 TLC 分 3 步充电至不同阈值)。

    4. 写入后立即读取校验,若失败则重试(Program Retry)或标记坏块。

  • 关键限制

    • 无法直接覆盖写入,必须先擦除整块(类似硬盘的 TRIM 机制)。

    • TLC 写入功耗高,且因电荷干扰(Cell-to-Cell Coupling)需更精密的电压控制。

3. 数据擦除(Erase)

  • 原理:对块施加高压(如 12V),将浮栅电荷释放至衬底,使所有单元回归全 1 状态(逻辑上的 “0”)。

  • 特性

    • 擦除寿命有限:SLC 约 10 万次,TLC 仅 1000~3000 次。

    • 控制器通过磨损均衡(Wear Leveling)将擦写均匀分布到所有块,避免个别块提前损坏。

三、控制器的核心功能:保障可靠性与性能

1. 坏块管理(Bad Block Management, BBM)

  • 检测机制

    • 出厂前预检测(Pre-defined Bad Block),标记不可用块。

    • 运行时检测:写入 / 擦除失败时标记为坏块(动态坏块)。

  • 映射策略:通过 FTL 将逻辑地址映射到可用物理块,屏蔽坏块对主机的影响。

2. 错误校正码(ECC)

  • 原理:写入时生成校验码(如 BCH、LDPC),读取时对比数据与校验码,纠正单比特 / 多比特错误。

  • 案例:工业级 SDNAND(如 Micron MT29F 系列)采用 LDPC 纠错,可纠正每 1KB 数据中 16bit 错误,提升 TLC 的可靠性。

3. 缓存与队列优化

  • 写缓存:将随机写入合并为顺序写入(如 FTL 的日志结构合并),减少擦除次数。

  • 命令队列:对主机指令重新排序(如电梯算法),降低寻块延迟,提升突发读写性能。

四、接口通信:协议转换与数据传输

1. SD 模式(并行通信)

  • 协议层:兼容 SD 3.0/4.0 标准,支持 SDIO(Secure Digital Input/Output)接口。

  • 信号引脚

    • CLK:时钟信号(最高 208MHz,UHS-II 模式)。

    • CMD:命令通道(单工),传输指令如获取容量(CMD9)、写入数据(CMD24)。

    • DAT0~DAT3/7:数据通道(半双工 / 全双工),4bit/8bit 模式下带宽可达 166MB/s(UHS-I SDR104)。

  • 应用场景:消费级大容量 SDNAND(如 64GB TLC),适合高带宽需求(如视频录制)。

2. SPI 模式(串行通信)

  • 协议层:兼容 SPI 4.0 标准,支持单 / 双 / 四线模式。

  • 信号引脚

    • SCK:时钟信号(最高 50MHz)。

    • MOSI/MISO:主出 / 主入数据通道。

    • CS:片选信号,支持多设备挂载。

  • 特点:接口简单,适合小容量工业场景(如 16GB SLC),但速度受限(四线 SPI 最高 200MB/s)。
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与工作模式

1. 工业控制(如 PLC、传感器)

  • 模式:SPI 接口 + SLC 闪存,控制器启用强制磨损均衡和掉电保护(如电容备份缓存数据)。

  • 工作特点:频繁随机读写(如实时数据记录),依赖 ECC 纠错抵抗电磁干扰。

2. 消费电子(如行车记录仪)

  • 模式:SD 接口 + 3D TLC,控制器开启 SLC 缓存(如将部分 TLC 模拟为 SLC 加速写入)。

  • 工作特点:大文件顺序写入(如视频流),利用 UHS-I 协议提升持续写入速度(如 80MB/s)。

六、技术演进:从平面到 3D 架构的突破

1. 3D NAND 堆叠技术

  • 原理: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层(如 512 层),在不增加芯片面积的前提下提升容量,同时通过层间并行读写提升速度。

  • 案例:Kioxia BiCS FLASH 3D TLC SDNAND(128GB)采用 96 层堆叠,读取速度达 120MB/s,比同容量平面 TLC 快 50%。

2. 新型接口协议

  • SD Express:基于 PCIe 3.0 x1 + NVMe 协议,带宽突破 1GB/s,适用于高容量高速场景(如车载娱乐系统)。

  • e.MMC/UFCS 融合:部分 SDNAND 兼容 e.MMC 命令集,便于嵌入式系统迁移(如从 e.MMC 转向更灵活的 SD 接口)。

总结:SDNAND 的工作核心

SDNAND 的本质是通过控制器的智能调度,将 NAND 闪存的物理特性转化为符合主机接口预期的存储行为。其核心矛盾在于:

  • 速度与容量的权衡:依赖存储类型(SLC/TLC)和 3D 技术平衡。

  • 可靠性与性能的平衡:通过 BBM、ECC 等机制弥补 NAND 闪存的物理缺陷。

  • 接口兼容性:兼容 SD/SPI 协议,降低主机端适配成本,这也是其区别于 e.MMC/SSD 的关键优势。

理解这些原理后,可根据具体需求(如容量、速度、寿命)选择合适的 SDNAND 型号,例如工业场景优先考虑 SLC+SPI,消费级场景倾向 3D TLC+SD 接口。

热门标签:SD NAND FLASH 贴片式TF卡 贴片式SD卡 SD FLASH NAND FLASH


上一篇:sdnand容量

SD NAND-贴片式TF卡-贴片式SD卡-免费测试

深圳市芯存者科技有限公司

售前咨询
售前咨询
售后服务
售后服务
联系我们

电话:176-6539-0767

Q Q:135-0379-986

邮箱:1350379986@qq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后海大道1021号C座C422W8

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QQ客服 微信客服 淘宝店铺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