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IO时钟信号的上升时间(Rise Time)和下降时间(Fall Time) 是保证信号完整性和稳定通信的关键时序参数。它们并非固定值,而是由SD卡的模式、运行频率和物理规范共同决定。
上升时间 (Tr):通常指信号从稳定值的 10% 上升到 90% 所花费的时间。
下降时间 (Tf):通常指信号从稳定值的 90% 下降到 10% 所花费的时间。
过快或过慢的边沿速率都会导致信号完整性问题。
SD协会的《S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》对不同模式的时钟信号时序有明确定义。以下是关键信息:
时钟频率: Default Speed ≤ 25 MHz, High Speed ≤ 50 MHz
上升/下降时间要求: ≤ 10 ns
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要求,在较低频率下很容易满足。
主要目的是确保信号边沿不会过于缓慢,以免在高低电平转换期间发生误判。
UHS-I 模式对信号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,因为时钟频率可以高达 208 MHz(SDR104模式)。
时钟频率: 50 MHz (SDR50), 100 MHz (DDR50), 208 MHz (SDR104)
上升/下降时间要求: 通常要求 ≤ 1.0 ns 甚至更短
规范中通常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值,而是通过眼图模板(Eye Diagram Mask) 来规范信号质量。
为了满足眼图模板,在如此高的频率下,信号的上升/下降时间必须非常短(通常在 几百皮秒 ps 的量级),并且要保证良好的阻抗匹配,以避免过冲和振铃。
测量条件至关重要:所有这些时序参数都是在规范定义的特定测试负载(通常是50欧姆端接到Vss/2)下测量的。在实际的PCB板上,由于负载不同,测量值会有所差异。
不当的上升/下降时间会直接导致通信失败:
边沿过缓 (Too Slow)
问题: 转换时间太长,信号可能在时钟采样的瞬间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电平,导致采样错误。
原因: SDIO主机驱动能力设置过弱、走线过长、容性负载过大(例如连接了多个设备)。
边沿过陡 (Too Fast)
过冲 (Overshoot): 信号电平超过电源电压或低于地电平。
振铃 (Ringing): 信号在稳定前发生衰减振荡。
电磁干扰 (EMI): 辐射超标,影响其他电路。
问题: 相当于包含了大量的高频分量,容易引发信号完整性问题,如:
原因: 主机驱动强度设置过强、走线阻抗不匹配(没有做阻抗控制)。
当你遇到SDIO通信不稳定时,使用示波器测量时钟信号的上升/下降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。
使用高质量示波器和探头:带宽至少要比时钟频率高5倍(例如,测量50MHz时钟,建议使用250MHz以上带宽的示波器)。使用探头配套的接地弹簧,而不是长长的接地线,以减少测量误差。
正确设置探头: 在测量前进行探头补偿。
自动测量: 现代数字示波器都有自动测量功能,可以轻松读取上升时间、下降时间、过冲等参数。
大多数现代MCU(如STM32、NXP i.MX系列)的SDIO主机控制器都提供了可配置的驱动强度(Drive Strength) 或斜率控制(Slew Rate Control)。
如果边沿过缓、波形圆滑:增加SDIO引脚组的驱动强度。
如果边沿过陡、出现过冲/振铃:减小SDIO引脚组的驱动强度,或者在信号线上串联一个小的阻尼电阻(例如22Ω - 100Ω),靠近主机端放置。
PCB布局布线建议:
SDIO的CLK、CMD、DATA线应作为一组进行等长布线,误差建议在50mil(1.27mm)以内。
保持完整的参考平面(地平面),避免跨分割。
控制特性阻抗(通常单端50Ω)。
最终建议:不要只纠结于一个绝对数值。最好的实践是:
遵循良好的PCB设计规范。
用示波器查看实际波形。
灵活调整主控端的驱动强度,目标是得到一个干净、清晰、无过冲和振铃的方波时钟信号。
上一篇:sd nand 初始化
下一篇:没有了!